点点点

狗血淋头大赛一级种子选手

我买了一个大众的梦

在82年版的《银翼杀手》中作为背景的2019年11月世界没有陷入赛博朋克的科幻场景里。挤地铁的还在挤地铁,升学的还在面对一堆书本做斗争,电影院还在几十年如一日为人们造新的梦。2019年11月1号我进电影院买了一个梦。

为什么去看《天气之子》?因为它票房很高,口碑很好,大阪京都的便利店地铁里处处都贴着它的宣传海报。看起来它是一个稳健的,符合大众期望的梦。

可是它远不像海报中反应的那样清新治愈,它是一个包装精美温和的精神炸弹。

三年前新海诚交出《你的名字》,收获了现象级的火爆大卖。三年后《天气之子》顶着《你的名字》的光环和压力面世,势必要交出更上一层的答卷。而从结果来看,新海诚做到了。虽然不及当年《你的名字》的票房,但9月份就传出了登顶日本票房年冠的消息。除去一贯高水准的作画,任何能引起大众狂热的作品,一定还是有其必胜的内核。

《天气之子》的内核当然可以简单概括成少年为爱与世界对抗,而同时它也可以概括成“整个世界的痛苦和一个孩子的痛苦该如何选择?整个世界的痛苦会比一个孩子的痛苦更重吗?”这个问题贯穿了日本动画几十年,更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。

从88年的《阿基拉》开始,日本动画里少年毁灭世界的意象就成为了一个恒久经典的故事原型。《EVA》、《E’S》、《东京残响》……在少年拯救地球的反面,这个话题似乎有着更沉重和迷人的魅力。深深反应着日式美学,极致的纯净,极致的爱导致了极致的毁灭。最美好善良的孩子变成了比任何怪物都无法控制的威胁,他们可以为自我,为爱献出整个世界,而你根本无法用道德审判他们,甚至,你在暗自鼓掌。

《天气之子》里虽然也是有着这样深刻的诘问,可它是被包装软化过的了。成年人都能意识到作品里美化为个人献出整个集体的危险性。或者说,正是因为这种危险性,这样的故事也更适合用动漫的形式表现,一旦具体到真实的人,它更容易越界而被大众抵抗审问。出于商业的考量也好,社会反响的考量也好,这种让步同时削弱了整部作品的深度。《阿基拉》和《EVA》在这方面钻地更深,尝试更为大胆。当然这和时代语言环境也有着很大关系。我们现在更推崇治愈平实的生活,很少再见那样诡谲的梦了。

可即使是这样,在警车里的少年哭着说“你们什么都不懂。她献出了自己。可你们什么都不懂。”时还是轻易地赚到许多眼泪。我们总是要对一些善良和爱投降。

而出乎意料地是,故事给这个复杂的议题一个如此明晰简单的答案。少年做出的选择是在大家的意料之中。我们已经见识过太多经典套路,少年一定是要为爱反抗的。可在最后,我们总是想要一个合适的理由,毕竟这代价太大了,东京下了三年的雨,连绵不断,陆地都化为海洋。即使他们能逃开社会的审判,又要怎么逃开道德的审判。大人们给出的答案是将这件事合理化“这个世界本来就疯狂”“东京原本在历史上就是海洋,我们不过是回到了原点。”男主也用这些理由短暂地说服了自己,可在影片最后,整个论据突然被推翻,他张了张嘴,一下戳破了笼罩着真相的巨大气泡,少年说“不是的。我们确实改变了世界。我只是选择了你。”这就是答案。

故事露出了它本来的面目,一个疯狂的,美丽的,爱意满盈的,不受控制的,擅长打破的集合体。一颗少年的心。

我们所有人都一无所知地降生在世界上,在被社会化的过程中被规则挤压的头破血流。所有人的心底都留着冲破社会规则伦理道德的渴望,被爱的渴望,摆脱痛苦的渴望。“献出世界也没关系,这次我只让你一个人幸福。”这就是票房的魔咒,人心的魔咒,我们苦苦求索,不敢张扬的欲望。只要人类还留存这样的欲望,对爱的疯狂渴求,这样的故事就可以永动机一般不断换着包装流传下去。

评论

热度(12)